手机版 | 网站地图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网站颜色:

艺术品市场有点崇洋媚外 海归艺术家吃香

2013-10-02 19:15:00

来源: 中国文化报 作者: 木木

陈逸飞作品《山地风》

  陈逸飞作品《浔阳遗韵》1991年 油画,1991年曾以137万港币创下中国油画拍卖最高价

  “墙外开花墙内香”,海归艺术家渐成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宠儿。雅昌市场监测中心发布的2012年春拍报告显示,“40岁以上油画、雕塑艺术家拍卖排行榜TOP10”中,近半艺术家为“海归派”。海归艺术家吃香的现象在艺术品市场中愈发明显,但也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。海归艺术家为何能掀起市场高潮?其能量到底是什么?

  不少画家希望回国参加主流展览

  “李叔同、徐悲鸿、林风眠、高剑父、傅抱石、吴冠中、赵无极等早期海归派的市场早已确立,堪称整个行业的风向标。”在广东省拍卖协会会长雷敏看来,如果海归派艺术家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全部淡出,那么市场的文化魅力与精彩程度将大打折扣,“绝对黯然失色。”

  而就当下而言,回归的画家中,有的已经获得国内的教授职称,有的重回画院等美术体制内,有的通过著述等途径开拓新的市场。他们将重心完全移回来,每年只会回海外一两个月,他们既在国内的学术圈中得到认可,又能接到博物馆、美术馆的“订单”,同时在海外市场上作品价格又很高,有着普通画家难以企及的成就感。但这并不是海归画家的主流。不少画家自去海外后,几乎在画商业画,随着年龄增长,他们非常希望回到中国参加主流展览。

  在艺海堂画廊总经理吴国强接触的海归画家中,大多数有学院背景,早年就是知名的画家,他们长期学习技法,正统的扎实基础使他们在国外如鱼得水。“国外市场很现实,只认好作品,作品不好的,名头多大也没用。”吴国强认为,这对初来乍到的中国油画家反倒是有利因素。他发现,能在海外市场被认可的中国艺术家都有学院背景,并且有鲜明的个人风格。

  艺术品市场有点崇洋媚外

  其实,大多数职业画家在海外的路子并不好走,只能画一些符合当地审美的作品,比如画买家定制的肖像画和风景画。“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崛起,中国画市场先行,令这些油画家产生心理落差,认为在异国他乡没学术土壤,加上岁数渐大,开始有了落叶归根的念头,因此纷纷回流。”

  “每个人回来的具体情况与原因都不一样,但都绕不开一个大的历史背景,即中国艺术品市场日趋火热,发展迅猛,全世界为之瞩目。”对于社会上质疑海归派回来“淘金”的声音,旅法画家陈建中如是坦言。他同时强调,藏家等市场主体应该擦亮眼睛,不为劣质的艺术品与虚假的数据所诱骗。

  海归画家的作品为何容易被国内市场接纳?东涞艺术中心负责人叶光华认为,与他们曾经在海外“镀金”不无关系:“一般收藏者会觉得曾在海外待过的画家作品的卖相很好。很多海归画家会走‘唯美路线’,以适应一般消费市场的需求。”而陈建中坦言,这多多少少反映了市场的崇洋媚外,“以为喝了几滴海外的墨水就一定是好的。”

  国内市场是否比海外市场强?在叶光华看来,不同作品在两个市场上的表现有所不同:“学术性创作作品在中国市场价格更高,而一般的商业画作则在海外的价格相对高一些。”

  艺术家回归同样需要实力

  “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是,国内新晋画家已经占领了主流的美术圈子。”叶光华说,“海归艺术家的回归,也遇到不少麻烦,比如在大题材大制作上,确实比不上长期生长在国内的专业画家。”因为在海外,这些画家不需要进行主题创作,对于国内画界的脉搏已经掌握不够清晰。“而画院专业画家,一路跟着主流市场和学术圈,观念准确,露面的机会更多。”

  因此,海归画家不得不面对被淡忘、学术认同感不够的尴尬局面——无论在市场上多吃得开,学术上要有大突破很难。这种现象令不少学术上依然有追求的画家手足无措。对于越来越壮观的回流潮,陈建中建议:海归艺术家回国后要闯出天地,要么就在国外出了名后再回来,要么就在国内有一大帮朋友、老师,不要贸然回来。但画得好不好,这是最重要的。“有些人回来后为了生存,代理人需要什么就画什么,市场需要什么就画什么,慢慢地就会少了自己的美学追求,一迁就市场,作品就庸俗化了。”他表示,艺术家归来最需要实力。

  “广东最近这批回流的画家尚未达到艺术圈的顶级位置,只能说衣食无忧、追求不断,但是否能得到官方或主流的认可,只能看未来的情况。”叶光华坦言,油画家如此,国画家亦然。

  • 扫描上面二维码 加小编微信
  • “千艺书画投资”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
  • 上一篇 赵普书法作品被拍出40万元
  • 下一篇 上半年增72%:四川拍卖业结束下行
发标评论
称呼:
验证码:
内容:
用户评价
暂时还没有任何评论

热门推荐

推荐作品

精彩图片

最新文章

推荐艺术家

48小时热文排行